“形勢在變化發展,不能‘一刀切’,這樣制約印染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的實施。”省兩會上,省政協委員、吳江雙盈化紡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明建議修改《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》。
《條例》規定:我省太湖流域一、二、三保護區禁止新、改、擴建化學制漿造紙、制革、釀造、燃料、印染、電鍍以及其他排放含磷、氮等污染物的企業和項目。這確實控制了江蘇印染行業的盲目擴張,但也影響了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“現在,太湖流域紡織行業競爭力已經被大大削弱,先進技術設備明顯落后于周邊地區。再加上受《條例》限制,各地政府無法將分散的印染企業搬遷入印染生態工業園區,導致企業廢水不能集中處理,反而會影響太湖水污染防治。”現狀讓陳志明憂心不已,他認為,與其分散管理,不如集中治污。“可以建立印染生態工業園,將眾多的印染企業集中在一起。以往企業單獨治污成本很高,通過園區可以走集中供熱、集中治污的模式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建廠成本和環境污染,騰出大量土地發展農業,還可以改善‘紡織—印染’產業鏈上下游產能配比失調的問題,進一步提升吳江地區紡織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。”
他還精心準備了一些其他建議,包括引導企業規模化、清潔化、高端化、生態化生產,扶持企業科技創新,鼓勵企業改造現有產業水平。
改善太湖水環境,治理藍藻是重要的一點。工業“給力”是一方面,還需要的是有效清除藍藻的手段。省兩會上,也有委員把目光投向了藍藻治理。“目前,藍藻爆發時,都是打撈起來,把藍藻集中堆放在池內,使用化學劑處理和任其發酵腐爛,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。”對此,省政協委員、朝暉美容創始人程朝暉有自己的看法,可以在太湖邊種植速生樹種———5代竹柳,把藍藻灌入竹柳園內,通過竹柳強大的吸腐能力來化解藍藻。“一方面,藍藻作為竹柳的養分,很快被化解吸收,變廢為寶,變害為利;另一方面,竹柳速生成材,既修復了生態,又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。”
文章來自《揚子晚報》經濟版
共有-條評論【我要評論】